有趣的中文丨有一种诗,可以顺读,可以倒读,也可以迂回!

2024-05-12 -

编辑说

我国古代不仅有绝句、押韵诗等流行的诗歌形式,还有回文诗等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甚至可以循环读。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如伟,一起欣赏经典回文作品,领略其艺术魅力。 请参见 -

01

什么是回文诗?

回文诗是古代杂诗之一,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成文本,使诗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有的甚至可以迂回读,从而产生多首诗。

这种特殊的诗歌风格出现在晋代。 清代学者朱存孝在《回文集序》中说:“诗歌风格不同,回文尤有不同。从苏伯玉妻子的《盘上诗》开始,窦涛妻子写的《璇玑画》走红。

里面提到的《盘诗》相传是晋人苏伯玉的妻子所写。 全诗三言一句共167字。 它以圆形图案的形式写在板上,可以循环阅读。 所谓《璇玑图》是东晋窦涛之妻苏惠所著。 又称“回文诗”,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这首回文诗全长841字,形成纵横29字的图案,编织成八寸见方的挂毯。 据说,如果反复诵读回文,可得到3752首诗,可以说是回文诗的代表作。

这两首回文诗都是开创性的作品,均由女性创作,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故事。 它们甚至被后人写入小说、戏曲中,成为古代文学园林中的奇闻轶事。

02

回文诗的神奇读法

回文诗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全诗倒读。 这种回文诗全文可以倒读,五韵、七韵各一首:

伯彦

戴树伦

竹竹江深雁鸣,晚云聚落。

风中守望者聚,楼映月弦。

荒水中帆在转动,静岸上火在燃烧。

峡谷通狭窄的道路,沟渠蜿蜒在平坦的田野上。

黎明时分,事件起因变成回文并向美国发送信息。

卢桂猛

苔碑的意思_古诗《苔》的毛笔书法_古碑苔字细书匀

平波落月唱闲景,

黑暗中飘荡的烟雾让我想起了人。

露已清,花已半残。

远处的风轻轻吹动,带来了淡水。

城里的荒地上有樵夫小男孩。

古苔来留,苍鹭驯服。

不如和你一起去青寺荒野。

古碑上的字写得很仔细,均匀地写在青苔上。

其次,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的反读。 这多体现在回文诗中,如苏轼的《西江月梅颂》:

马乘香路远,沙笼月色斜淡烟。 波涛清丽,翠枝挂冷凤。

垂挂的凤枝翠绿,花朵倒映在清波之中。 跨斜雾,月光笼沙,漫漫路途微香。

《西江月》上下两栏声调、句法相同,各有六、六、七十六。 上栏第三句七字句倒读,成为后半句第二句。 应该是六个字,前后句子都被截断了。 弥补不足,使其合法化。

回文诗比回文诗更难写。 诗作者乐于选择不太参差、上下行基本相似的词,如“菩萨满”、“生茶子”、“西江月”、“瑞鹧鸪”等来写回文诗。 。

三是以句子为单位回文倒读。 这种类型的回文很常见。 比如,苏轼在《菩萨满》中就有七个回文。 我们以《冬闺怨》为例:

雪花飞舞,芬芳扑鼻,拂过脸颊,芬芳而温暖。 你想欺负雪,就让雪欺负你吧。

走时梅花正在形成,走时梅花正在形成。 如果你不回家,你会后悔开门晚了。 如果开门晚了,你会后悔没有回来。

又如清代翁玉树所著的《菩萨曼秋夜》:

淡云散红云聚,红云聚云浅。 月在亭中,月在空亭中。

细雨唱着雨声,细雨唱着蟋蟀的声音。 灯快要烧坏了,灯也快要烧坏了。

此类回文的第一句倒读为第二句,第三句倒读为第四句,以此类推。

此外,倒读全诗的回文形式更为奇特。 有些诗人写过一些作品,其中单词“A”倒读时变成单词“B”。 例如,清人董一宁写的《卜术子·雪江倾月》:

明月淡美,云淡酒淡。 收集所有舞动的柳絮并点上轻鸥咒语。

青浦晚风寒,青山玉薄。 回望亭子,窗内雪倒映,轻烟垂下。

倒读为《巫山段云》:

炊烟淡淡,窗外映雪。 回望薄玉山青山,寒风吹,夜空晴。

咒鸥轻拍,飘絮舞动。 酒中薄云尽收,琼妃淡月明。

03

苏轼也写过回文诗

后人之所以对回文诗的创作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愿意在这种费力、艰辛的诗体中展示自己的技巧和才华。 甚至古代皇帝也加入了回文诗作家的行列。 例如,南朝梁文帝萧纲写的《湘东王后花园巴门杜诗》:

枝云间有石峰,水脉浸入山岸。

池清天鹅聚,树飞叶落秋。

向后读是:

零落的树叶飞向秋树,天鹅聚集在清澈的池塘里嬉戏。

岸边山峦浸水脉,峰岩间有云枝。

这首诗顺读或倒读都是同一首诗,而且有韵。 顺读时,斜韵押韵;顺读时,则押韵。 倒读时,平韵押韵。

这与现代诗歌的“粘性配对”规则密不可分。 正诗或绝句中,每句都有双斜字,相互对联,对联相互粘连。 这个“粘性对”具有对称性。 通过将全诗颠倒过来,对称的基本结构并未被破坏,但回文诗每行的第一、第三个字符的要求更加严格。

宋诗中经常见到回文诗,如苏轼的《金山寺题记》:

潮水随暗浪雪山落,

圆浦渔船捉月光。

从寺门过桥的松径很小。

巷内清清,泉水清石。

远处的树木和河流正在黎明,

傍晚时雾红云清。

望着远处云水四山,

蓝色山峰上的一千个点,数着海鸥的轻盈。

这首诗倒读,也是一首描写风景的好诗。

宋代还出现了回文诗,如郭士墨的《芮鹧鸪·桌上》:

迷人的笑容让人驻足,娇娥跳舞后平复了悲伤。 明月缀金臂,翠花抓头。

清云雪花从腰袅袅袅袅,晚间微波炉吹来,满目秋意。 青庐亭内绿草芬芳,丝织物轻柔,玉帘钩软。

颠倒过来,下宫就变成了上宫,这还是符合《睿鹧鸪》的规律的。 宋代人们写下了很多回文诗,互相唱和,疯狂寻找,形成一种潮流。

宋代桑世昌曾编撰《回文》,收录诗52首,词55首,作者28人。 清初,朱向贤编着《回文类剧续集》,收录诗234首,词22首,诗1首。 作者人数为38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直到近代,仍有诗人写回文诗,如刘大白(1880-1932)的《山家》:

家乡的山与森林隔绝,

附近有一座村桥横跨水面。

明月在夜幕初升,

溪影残存,夕阳灿烂。

花半开,红雨飘落,

瀑布飞流直下,将碧绿的天空分割开来。

沙印青苔青,小路蜿蜒,

倾斜的竹枝阻碍了路人。

这首山水诗,无论顺读还是倒读,意境幽雅,音节温柔,足见作者的巧思和书法。

04

为什么回文诗不多?

诗歌中运用回文作为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充分说明了汉语词汇在相互组合中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通过打破词序,可以按顺序或倒着读。 作品制成韵,营造出音韵循环变化的优美感,充满跌宕起伏,表现了诗人在困难中求巧的智慧。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形式很容易束缚思想,也很容易导致作者追求形式循环而忽视内容的表达、抛弃本质。 甚至可以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从而削弱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

(改编自2021年4月28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圆里沉浮中见聪明——回文诗的艺术魅力》;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如伟;图片来自互联网)

(文字编辑:王静;微信编辑、头图制作:苟莹莹;校对:郭文曦)

小仙女们都看过来

点击、点击、点赞、观看都在这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