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靖江王陵保护区数千座私人陵墓遭到侵蚀

2024-04-24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有数万座私人坟墓。 村民纷纷涌来出售坟墓,并可以开具盖有公章的“收据”。 一万多元,就能“安家”皇家风水宝地。 记者近日走访广西桂林靖江王陵保护区发现,昔日的皇家陵墓因大量私人墓葬的侵蚀而变得面目全非,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皇家陵墓变身“万人坑”

广西桂林靖江王陵,内有明代靖江第十一任封建国王、公主、将军、大臣等古墓葬300多座。 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封建诸侯墓葬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西南麓的拐子山村,看到了被私人坟墓侵蚀最严重的端乙王墓。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王陵已经变成了一片混乱的墓地,新旧坟墓都有,还有上千座私人坟墓散落各处。 进入皇家陵墓,就像走进一个迷宫。 在皇陵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写着“修旧坟,安葬新坟”的广告。 村民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皇陵旁边的路边,向游客兜售墓地。

一位老妇主动将这一带仅存的两块墓地卖给记者。 每块地块面积约4平方米,夹在密密麻麻的私人坟墓之间。 她要价14000元,包括土地使用费、石碑费和人工费,并说王陵是风水宝地。 她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可以开具加盖村委会公章的收据。

广西桂林靖江王陵_桂林靖江王陵墓_桂林靖江王陵在哪里

集体埋葬已失控

桂林市靖江古墓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曾向忠介绍,在国家规划建设的7.5平方公里的靖江古墓考古遗址公园内,2011年有2万多座集体墓葬,是每年1,000。 约10万平方米的增量持续发展,对靖江王陵遗址和环境风貌造成严重破坏。

曾向忠表示,拐子山村的群葬现象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20世纪70年代皇家陵墓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桂林市在尧山修建了火葬场,同时将端乙王墓遗址作为迁坟墓地。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重建的进展,大量私人坟墓被迁入,集体墓葬逐渐形成。 近年来,村集体非法出租、转让、出售集体土地给坟墓建设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所谓承包费或管理费,助长了集体埋葬现象。

曾向忠说,文物管理所没有土地权,没有执法权,更没有清理坟墓的权力,因此处于尴尬的境地。 《殡葬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文物保护区内修建坟墓。 农村公益性公墓不得为村民以外的人员提供墓地。 在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或者修建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曾向忠建议,国土部门应负责靖江王陵内所有室外文物点和保护区的划定,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土地权属和征地情况,并修建保护性生态墙——遗产篱笆,以保护靖江王陵的安全。保护靖江。 王陵室外文物遗址受到保护,免遭人为破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