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丧葬习俗

2024-05-12 -

西方丧葬习俗

西方国家的葬礼基本上都是宗教葬礼。 人死亡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登记,并由医生或验尸官出具书面证明。 登记也是在死者生前居住的基层组织进行。 然后,向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刊登。 宣布。

葬礼一般根据死者的生前遗嘱和遗言来决定是土葬还是火葬。 殡葬服务一般由承办。 殡葬机构或者承办人作出的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者火葬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的时间、地点。 西方葬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就像婚礼一样。 具体程序是先将棺材运到教堂,由牧师宣读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天鹅绒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葬场。

葬礼和弥撒可以同时举行,也可以分别举行(葬礼后的某一天)。 它们通常由牧师或死者亲属同意,包括祈祷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是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习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让每个人的灵魂与上帝建立直接的关系,并且不允许偶像崇拜。 它崇尚灵魂的升华,鄙视肉体。 因此,西方丧葬习俗是简葬和轻葬。 基督教葬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愿他的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除生前的痛苦。 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葬礼非常隆重。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这就是所谓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精神”的崇尚,特别是实验科学的兴起,西方人可以用“科学的视角”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丧葬的热情。 西方主张“个人主义”和“个人中心”。 因此,在丧葬仪式上,死者也是“中心”,强调安放死者的“灵魂”。 总之,西方丧葬习俗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 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民族整个的生存哲学。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习俗基本相同。 以下是对西方葬礼较为一致的方面的概述。

葬礼。 西方的丧葬方式主要有两种:火葬和土葬。 无论何种埋葬方式,均葬于墓地。

公墓。 城市墓地一般建在郊区安静、优雅的地方,而农村墓地则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 西方墓地景观优美,有长期、统一和详细的规划,包括道路、纪念馆、休息场所、住宿和购物。 墓地的管理非常严格。 无论哪种埋葬方式,死者都必须深埋,墓面要平整,然后种植草皮。 纪念碑不宜太高,纪念碑周围应种植四季花卉。 墓前几乎一年四季鲜花盛开。 不管整个墓地有多少座坟墓,也不管这些坟墓是谁的,只有墓碑和鲜花,没有任何特殊的标志和土堆。 它不仅是死者的天堂,也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地方。 西方墓地的使用一般是有偿的,使用期限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最长期限。

殡仪服务。 西方丧葬习俗包括洗身、更衣、停尸和整容、葬礼和哀悼、宴会、纪念仪式等,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 人死前,必须在牧师面前忏悔,然后牧师为他祈祷。 这也是临终关怀,让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死后,死者的尸体在牧师的主持下被清洗。 宗教意义是洗去一生的罪孽,干净地去见上帝。 在西方传统丧葬习俗中,尸体通常安放在教堂里,由牧师主持追悼会。 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他祈祷,亲友们一起祈祷。 仪式结束后,四人中的一人抬着棺材前往墓地,后面跟着神父、亲朋好友。 下葬时,牧师会再次为死者祈祷。 无论哀悼开始或结束,在教堂、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得大声哭泣,而只能流泪或默默抽泣,这意味着不打扰死者灵魂的平静。死者。 埋葬时,一些花瓣随土散落。 下葬后,墓前放置十字架,并放一束鲜花。 亲友可以默默地离开坟墓。 祭奠死者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西方人在哀悼的初九、二十、四十日和一周年纪念死者举行仪式。 届时,亲朋好友可以单独前往,放上一束鲜花,默哀片刻即可。

在近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兴起,使西方丧葬习俗的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葬礼不再单独举办,而是由殡仪馆提供“一站式”服务。 宗教仪式和纪念仪式都在殡仪馆举行。 葬礼也由殡仪馆的灵车运送。 西方社会非常尊重死者。 当殡仪馆接运遗体时,其他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表示哀悼,路人也注意了【下】。

西方丧葬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中发生的某些现象,并认为这些现象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例如,如果葬礼上有阳光,那么谁的脸被阳光照射得最亮,谁就可能是下一个死去的人; 如果下葬当天下雨,则表示死者的灵魂可以顺利进入天国。 ; 如果参加葬礼的人数是奇数,那么其中一人很快就会死去。

在西方,预定的葬礼日期通常不能推迟。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推迟葬礼意味着死者的亲戚或邻居中的某人将不可避免地在三个月内死亡。 例如,如果推迟的日期包括周日,那么这种不祥之兆就可能出现,而且没有办法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不适合举行葬礼,比如元旦,否则新年每个月都会在死者所属的教区举行葬礼; 又比如周日,否则就意味着一周之内会连续举行三场葬礼。

另外,西方人认为外出遇到送葬队伍是不吉利的; 如果遇到葬礼,他们会跟随送葬队伍一小段距离,以避免不祥之兆。 当棺材运到墓地埋葬时,西方人绝不会从棺材前走过。 他们认为这样做会给亲友带来灾难甚至死亡; 但如果此时遇到神父或传教士,此人的凶兆就会自行消失; 遇到灵车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尤其是空灵车,但只有当灵车面对面接近时,这种预兆才真正成为凶兆。 [下一个]

世界各地人们在葬礼上的禁忌

由于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丧葬时的禁忌也有所不同。

在美国和英国,人们认为在公共场合哀悼是礼仪的表现,因此他们在葬礼上一般不会哭泣或大惊小怪,而是表现得有节制。 在波士顿,哀悼的客人不得吃超过三块的三明治。 如果吃了,会被认为是对被吊死者的不敬或者不吉利。

在印度,人们认为,如果在葬礼上不捶胸顿足或大声哭泣,就是违反礼节、不尊重死者。 在葬礼上,人们通常会痛哭流涕,显得极其悲伤。 亲人去世后,丧期间应忌食。

在日本,人们参加葬礼时,忌讳使用“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经常”、“很快”、“再次”等词语。 为了着装朴素,男士应该穿黑色西装或燕尾服,打黑色领带。 女性还应该穿黑色西装或黑色连衣裙。 如果死者不是近亲,参加葬礼时可以佩戴白色项链和戒指。 葬礼期间切勿开玩笑或大声喧哗。

对好数字和坏数字的概念非常敏感的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 他们最忌讳与“死”同音的“4”这个词。 因此,日本医院里没有“4楼”、“4病房”、“4楼”、“4诊室”。 探望病人时,绝对不能提及病人最忌讳的“4”字。 出行时,如果船票或登机牌上的座位号有“4”,他们就不愿意接受。 美国高尔夫球过去每盒包装 3 颗、6 颗或 12 颗。 后来,为了进入日本市场,一家工厂设计了特殊的包装——每盒4片。 没想到到了日本却没人买。 问题就出在“4”上。

在韩国,几乎所有事情都避免使用“4”这个词。 例如,在大型餐厅、宾馆、写字楼、宿舍等建筑中,楼层上没有“4”,门牌号上也没有“4”。 在常常与生死相关的医院里,绝对看不到一个“4”。 喝酒或其他饮料时,人们很少喝4碗或4杯,并避免偶数。 如果他们喝两杯,他们肯定会再喝一杯,如果他们喝三杯,他们肯定不会再喝一杯。 在一些家庭中,生第四个孩子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孩子经常受到虐待。 在军队中,人们对“死亡”这个词更加敏感。 他们认为,如果军队排名第四,他们肯定会失败。 由于“4”是特别禁忌的,所以所有出现“4”的组队都用其他代号来指定。 因此,韩国军队中没有第4军、第4师、第4团等; 在海域划分上,只有1、2、3、5海域,没有4海域。

在缅甸,很多人信仰佛教,葬礼时有很多习俗禁忌。 虽然政府没有明确规定,但人们可以自觉遵守。 掸族人死后,留下的建筑材料不能再利用。 人们相信,使用死者留下的建筑材料会给生者带来厄运。 克耶族在农耕期间不吃遗族的食物,也不吃遗族向神的供品。 猎人出发打猎之前也是如此,认为吃了这些食物会带来厄运。

在孟加拉国,生活在安达曼海以西的侏儒黑人——大安达曼人,在哀悼亲人去世时不得吃任何东西,只能偷偷喝一些稀薄的东西。 有些人太饿了,吃不下东西。 没有人敢破坏这个规则。

巴西人认为死亡就像黄叶飘落,因此棕色是禁忌。

埃塞俄比亚人在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时只穿浅黄色衣服。 因此,外出做客时切忌穿浅黄色衣服。

泰国死人的姓氏都是用红色写的,所以红色是最忌讳的,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所以我从来不用红笔签名。 在中国,有很多古老的丧葬规矩,葬礼也是如此。 各个民族、地区、时期都有无数的规矩,丧葬仪式也相当复杂。 沿袭至今且较为普遍的主要丧葬禁忌有:一是忌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黑色和白色的衣服应该主要在空闲时间或哀悼时穿着。 如果有人死了,你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二是避免举办宴会。 如果家里或亲友家里有人去世,一般应尽量不要单独举行宴会或玩乐。 第三,避免大声喧哗。 第四,避免远行。 老人病故后,丧期不理想,所有子孙必须在家守丧,不要远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客家丧葬习俗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