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化殡葬改革促进行业全面发展(下)

2024-05-21 -

导读:《继续深化殡葬改革促进行业全面发展(上)》已发布。 笔者认为,进入新时代,殡葬业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战略思考、统筹谋划,才能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推动殡葬业全面发展。改革,从而概括了殡葬业的整体发展。 “十个现代化”是“人文化、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社会化、多功能、集约化、公益化、差异化”。 内容翔实,为殡葬业改革提供了新起点。 具体想法。 这次,我将剩下的《六个现代化》出版给读者。

继续深化殡葬改革促进行业全面发展(下)

◎ 文/丁长友

5、标准化

2018年殡葬行业十大新闻之一是“殡葬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表明人们对殡葬业标准化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 新年伊始,中国殡葬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秉承重启殡葬改革的理念,在南京总结了国家殡葬标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殡葬标准化工作成果。 9项殡葬行业标准立项立项,制定行业标准5项。 完成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3项、标准预研工作4项、国际标准采购工作1项。

殡葬行业沿着标准化进程不断发展是必然趋势,这也是任何行业的共同规律。 标准化不仅是每个企事业单位最根本的管理基础,也是行业高端发展的标志。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探索企业管理基础时,就开始将标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等六项管理项目列为各企业的基础管理。 也是一切企业管理的起点。 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管理升级。 这段历史让我们记忆犹新,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叙述不应错误地认为标准化只是行业、企业、机构发展初期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 不要以为规范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应该淡出管理实践。 相反,标准化的发展和追求,就像殡葬行业对其他发展目标的追求一样,永无止境。 甚至可以说,行业越发展,企事业单位管理越现代化,标准化管理越严格,标准化发展水平越高。 这是因为:

第一,标准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质量的提高必然需要相应标准的提高并由标准来保证。 没有标准化,高质量就是一句空话,质量是靠优秀的指标来证明的。

其次,各行各业品牌众多,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优势。 产品品牌如此,服务品牌亦如此。 而这项工作最终将落实到品牌标准中。 如今汽车行业的竞争必须建立在排放标准、安全系数等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 通信行业也在比拼其专业标准化指标。 在这里,我们绝不会因为有标准就一劳永逸。 标准化是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力量。

第三,标准化中的“化”字,是指标准的内容和确定的指标是暂定的,可以增加标准的内容(项),指标的数据可以更加严格。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过去,天气预报不包括PM2.5,但今天,它被纳入检测范围。 前文提到,2018年共批准了9项殡葬行业标准,这难道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制定殡葬标准的过程吗? 而且,理想的情况还不是标准的最终制定和实施。 下一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四,标准化是一个由定性标准化要求向定量指标演变的过程。 有些指标很容易定量评估,而有些服务行为往往常年停留在定性表达上,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评估。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向社会推广。 例如,2018年,北京殡葬服务中心成为骨灰撒放服务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推动其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这将是对如何标准化和量化定性服务的有益探索。

第五,标准化还应包括国际采购标准、对标,促进国内殡葬设备的升级换代。 第十九条之七明确要求,“已达到强制报废期限或者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火葬设备,应当更新改造”。 显然,殡葬业规范化发展也是一个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激励旧促清的过程。

6. 社会化

殡葬业是一个隐性的、近乎边缘化的服务业。 四十年来的殡葬改革和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这一现状。 殡葬改革再次启动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殡葬业综合发展、殡葬服务社会化方面多下功夫。 只有其社会化发展,才能突破隐形带来的局限性,引起公众的关注; 只有吸引公众关注,积极提出建议,才能避免像其他三百六十行一样被边缘化。 共同发展,获得同等的社会地位。

第十九条以多条、大量文字明确指出了殡葬业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 这是殡葬业推进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1.基本含义。 十九条第十一条“规范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以融资建设、参与改制、参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形式投资殡葬服务业。但是,殡葬设施遗体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职能,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这里明确了社会资本参与的具体范围。 此外,“公共殡葬服务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必须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确保合作期间国有资本不流失、公益属性不改变”。 ,服务水平提高。” 可见,对第十九条的把握是牢牢的。 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的几个关键,保证殡葬行业社会化进程健康发展,值得深思。

2.意义。 通过殡葬社会化,推进城乡文明治理和文明建设。

第十九条之六规定:“开展农村分散乱葬治理,统筹安排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改善农村社区环境的重要举措……将殡葬法规纳入村规民约” 《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广文明、现代、简朴、环保的殡葬仪式和殡葬管理模式》等条款,要求殡葬文明通过社会化进程与社会文明建设相结合。 这对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建设美丽乡村不可或缺。 具体办法包括:“根据需要,统筹规划和建设殡葬服务站等多个殡葬场所,合理设置殡葬、扫墓等专门区域。引导群众文明低碳办丧。” ”

3. 方法。 继续推动殡葬服务进社区,推动群众祭祀方式创新。 过去,公共祭祀活动除了节日扫墓活动外,还包括家庭祭祀。 如今,社区祭祀已成为祭祀的新趋势,是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不少地方在殡葬服务进社区方面做出了创新。 辽宁省盘锦市街道办事处领导带队,与社区居民一起参加社区居民公开悼念活动。 内容包括:参观社区居民文明祭扫扫地卡通展、发放黄丝带、宣读《文明祭扫扫地倡议》、集体默哀、收集纪念叶粘贴在心愿树上等。 青岛市崂山区市把殡葬改革纳入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紧密结合社会群众情感,创造性建设一批地宫式纪念馆,通过多种渠道推动殡葬服务社会化。

7、多功能性

人类对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事物的使用总是追求更多的使用价值; 社会组织始终努力发挥更多的社会功能。 殡葬行业各类组织在履行各项社会职能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本世纪初,上海殡葬行业就墓地产业的社会功能组织了多次专家级讨论,并出版了论文集。 这可以说是殡葬行业多功能发展的第一波浪潮。 后来殡仪馆也受到启发,开始考虑多功能发展。 结果同样丰硕。 墓园产业正在走向多功能化,即功能扩张。 它由原来“墓地是埋葬死者的场所”的单一功能拓展为“文化高地、生态绿地、旅游胜地、教育基地、祭祖圣地”等。 一个功能齐全的地方。 殡仪馆也从过去处理尸体的功能拓展到维护死者最终荣誉、组织死者生活文化、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 一些火葬场还利用现代技术,增加礼仪服务、现场视频监控等新的服务功能。 四十年来殡葬改革开创的多功能发展方向,因为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殡葬活动的需求,因为满足了人性化心理的需要,必将更加突出和充分发挥在今后殡葬改革和发展中。 。

深化殡葬改革_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_改革深化殡葬业的意义

殡葬业的多功能化发展趋势是由两个方面驱动的。 一方面来自丧葬文化本身的超越。 由于人们对创新的心理需求,不断对殡葬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希望赋予殡葬组织新的功能。 每一次新的功能拓展都是一种文化的超越,都是文化意识的体现。 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进步。 如今科技进步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机器人在一些行业已经开始部分替代人类工作。 殡葬行业也在探索利用高科技进行导航、监控、预警、自动查询等服务。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殡葬组织向多功能发展,形成甚​​至发挥某些我们以前无法想象的功能。

8. 强化

集约化是殡葬业提出的发展方向。 行业的发展无非是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规模扩张,即扩大用地规模、厂房面积、机械设备数量,促进产业发展; 二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扩大规模,以提高效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为主攻方向。 殡葬服务业特别是墓园产业与土地利用相关,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集约开发虽然可以适当扩大规模,但必须符合集约保护的原则。 其主要内涵是指:土地使用要精简集中,服务环节简单便捷,时间利用高效紧凑。

集约化发展是上级政府领导部门多次提出的要求。 2016年2月19日,九部委印发《关于推进节约土地生态殡葬的指导意见》。 在其《主要任务》二号中,要求“加大集约化、生态化埋葬力度”。 第十九条之五:“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对于商业性墓地,要严格限制墓葬面积、墓葬和墓碑高度。” 第六条还写道:“培育和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和殡葬管理模式”。 2018年,朱钦浩在“8月28日”讲话中专门对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提出了更加深入的要求。 “更加集约”既肯定了上海殡葬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也呼唤其进一步集约化发展。

集约开发要求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集中和节约土地资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 然而,没有一个发展方向或思维维度是孤立的。 它往往与其他发展维度存在矛盾和冲突。 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综合考虑,才能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例如,殡葬设施的布局应相对分散,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但为了集约节约资源,要求殡葬业有一定的集中度,保持一定的集约化程度。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约束因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集约化发展可以贯穿殡葬业发展的多个层面。 高水平如上。 墓园供给侧改革也大有可为。 墙墓群将墓葬形式推向了5至6层的空间叠加,达到了显着的集约化效果; 家族墓葬将原有的坟墓向下开辟,成为家族世代相传的共同归宿,其强化意义同样非凡。 一些墓地在修缮旧墓的过程中,将左右相邻的墓碑做成了“联排式、高架式”。 这不仅创造了优美的空间景观,而且扩大了墓室的前后空间。 可见,集约化发展不仅关系到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还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进行精心设计。

九、公益事业

殡葬业发展的公益性趋势,是指殡葬业以提供遗体处理基础服务、妥善安葬死者、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为目标。 把提供骨灰安葬服务作为完善殡葬基本服务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19篇文章中,多篇文章对殡葬行业公益性发展提出了要求。 例如,第二条:“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益性殡葬服务。” 第八条 必须坚持基本殡葬服务的公益性,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基本殡葬服务收费管理,为城镇居民提供基本殡葬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困难群众实行减费或补贴。 政策惠及范围可扩大到辖区所有居民,逐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的全民受益、均等化。 “第十七条还将“公益性殡葬设施覆盖率”列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和考核范围。可见党和政府对公益性殡葬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殡葬业。

所谓基本殡葬服务体系,是以安全性、公益性为特征,以政府为主体,面向全体公民,以遗体运输、保管、火化和生态安葬为重点的。 坚持基本殡葬服务制度,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公共服务不足、市场化服务过多的纠正。 也是未来坚持公益方向的基本基础。

我国在推进殡葬公益性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模式。 以公益性公墓建设为例,陕西、温州等地实行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 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投资建设和管理,将骨灰存放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均等服务; 也有一些地区采取政府、民间资本、村集体三大支柱的墓地建设和管理模式。 这包括政府和市场两种监管机制,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殡葬消费需求。 2018年,江西省奉新县要求各乡镇开展公益性墓地试点。 县乡财政每年以奖代补形式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公益性墓园建设。 这与之前的管理模式类似。 ,但情况不同。

坚持公益性殡葬发展方向,不仅造福于民,为贫困群体死后安葬提供基本保障,而且对推动绿色生态殡葬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山东省临沂市在殡葬改革惠民过程中,公益性公墓殡葬不仅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而且从根本上消除了封建迷信,合理配置资源,弘扬殡葬文明,促进了殡葬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发展。

未来推动公益性殡葬发展不会没有困难。 因为公益性服务只有借助公益性殡葬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而这个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2019年2月19日《中国社会报》《应着力解决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问题》一文认为,殡葬设施供需最紧张的地方是城市化农村地区,其中他们面临多重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认为:一要尊重历史,对现有墓葬区进行升级改造; 二是建设地宫式储藏亭、休息厅、骨灰堂和公益纪念馆。 三要建设大型公益性纪念馆。 殡葬设施需要解决合法化问题。

10.差异化

各种因素造成客观事物发展的差异。 殡葬业和殡葬改革由于环境、资源占有和改革阻力的不同,过去的发展方式和速度也不同。 这必将成为殡葬行业下一步改革发展的常态。 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所指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既说明了发展的必要性,也指出了发展的差异性。 了解殡葬业发展差异应把握四个关键点:

一是要辩证统一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地区、单位改革方案差异。 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殡葬改革必须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活动的需要,把握好改革总体方案与各项具体工作的关系。改革措施,做好政策协调、方案协调、资源协调、进度协调。

其次,政府要在分类指导和制度设计上体现差异。 十九大基本原则之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定:“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不拘一格、搞搞搞。”在殡葬改革、殡葬服务、殡葬服务管理等方面,要探索切实有效的改革途径,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培育新样本、新机制。以实现健康发展。”

三是殡葬企事业单位具有差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差异化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求差异”或“追求差异”。 差异化发展应形成自身特色。 这个特征可以是形象特征、品牌特征、商业特征或技术特征。 或者说这可能是殡葬机构的独特优势。 这些特色、优势、卓越或许是历史传承的因素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不懈创新造成的。 近年来殡葬文化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所属殡葬单位也日趋多元化:或打造特色墓区,或通过文化厅规划,或打发时间时光再次。 服务品牌建设全方位彰显差异化形象和特色。 毫不夸张地说,它闪闪发光。

四是个性化服务的差异。 在具体服务项目上也要实行差异化发展。 科技的进步让殡葬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个性化是人性化的表现之一。 例如,一些科技公司与殡葬行业结合,利用“互联网+殡葬”打造“星星网个人传记平台”。 亲属可以根据死者生前的喜好,定制个性化的二维码铜牌。 这些铜牌可以雕刻天鹅、花朵或个性化图案。 它们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还可以随时扫描浏览,浏览逝者生平。 它们无论是在生活文化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未来几十年殡葬业将发展的“十个转变”并不是发展方向的散乱。 他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变化都表达了殡葬发展的一个特点或一个原则。 人文主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生态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信息化是科技成果的应用; 智能化是对智慧时代、智慧城市的回应; 标准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社会化是殡葬行业争取更大活动空间的必要途径; 多功能化就是发挥更大、更多的社会功能; 集约化是资源高效利用的保证; 公益性重在基本保障,实行殡葬普惠。只有差异化,才能适应国情、民情、服务对象的个性。 综上所述,这十个转型其实是一个转型,就是推动殡葬业现代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