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麒麟的真相,海量信息
全文共6697字| 读完需要11分钟
永乐十二年(1414年)秋,一个叫邦格拉(今孟加拉国)的小国随郑和船队派使者来到中国,向明朝赠送了一只活麒麟。
麒麟位居中华文化“四灵”之首。 “麒麟出世”、“凤来大典”都是中国古代对太平盛世的认知的象征。 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大多只是听说过麒麟的名字,却从未亲眼见过它。 因此,明朝众人都期待着这次将麒麟献给格拉金。
南京民众一大早就聚集在街头观看这一奇观。 宫中,明成祖也命翰林及宫廷画师早日准备盛事。 麒麟一进宫,就把这一盛景记录下来,以便名垂后世。
中午时分,南京百姓终于看到了令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幕:在邦格拉使者的身后,一位恩人牵着一头约三尺高的怪物穿过人群。 此怪物形似马或鹿,长有牛尾、马蹄,头上长有一对角。 它身上的花纹看起来和普通麋鹿很相似。 更令人惊奇的是,当它抬起头时,脖子长达六尺,令人望而生畏。
正当人们对这只“麒麟”产生怀疑的时候,朝廷却向天下下了一道命令:麒麟一出现,上天就会给明朝带来福气!
▲明朝官方为邦戈拉麒麟绘制的《瑞应麒麟图》。来源:网络
今天的人们对这只来自西方的“独角兽”一定很熟悉。 据描述,这是动物园里常见的长颈鹿。 然而,明朝人对它的认识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历史上“闻其名”的麒麟联系在一起。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圣人之一的孔子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观麒麟”第一人。
▲石孔子雕像。图片来源:涂虫创意
孔子修订的《春秋》中,有过“西游捕璜”的奇事。 相传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鲁国三大贵族之一的叔孙受大业泽驱赶到鲁国西边狩猎。 那时,叔孙一家正带着车夫子尚出行。 当他们到达狩猎场时,恰好看到了一种看起来像麋鹿的动物。 子裳连忙弓箭,射断了它的左前腿。
随后,孙叔和紫季尚上前查看,发现该动物根本不是麋鹿。 它有一条长长的牛尾巴,头上有一个角。 形状很奇怪。 紫川商担心怪物的出现会危害国家,所以在驱车返回鲁都之前,他将这只动物杀死并送给了管理大耶泽的虞人。 虞人不敢收,就弃在路边。 后来,孙伯想起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就派人请孔子到现场指认。 孔子一看,断定这东西是麒麟。
然而,孔子“观麒麟”并不是一件幸事。
孔子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认为“凤凰飞庭,麒麟游郊”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尧这样的圣王。和舜。 否则的话,麒麟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只会遭遇灾难。 但现在,麒麟却在鲁国境内被枪杀了。 正是因为当时天下一片废墟,世人不认瑞兽。 这是麒麟的不幸,也是因为他宣扬“仁政”、“仁政”的努力不被世人所容忍。 的悲伤。
孔子“观麒麟”归来后,愤怒地在《春秋》上写下:“十四年春,西域狩猎,得麒麟”,然后闭笔告退。
▲明代所绘孔子西征伐林图,现藏于孔子博物馆。来源:网络
虽然孔子为后世奠定了麒麟在世上的形象基础,但由于他当时的心境,《西伐取林》并没有向后人透露更多关于麒麟的信息。 另外,麒麟在这个世界上可遇而不可求。 古代文人在描述麒麟时,不自觉地渲染了它的形象。
据中国最早的字典《孔子的故事》,成书于战国时期或汉代之间的《尔雅》进一步描述了麒麟:“麒麟亦仁兽。麒麟(通林)有麒麟身,牛尾,和一只号角。” 古“麕”为鹿,类似麋鹿。 也就是说,孔子看到的麒麟,形状像鹿,鹿,有牛尾巴,有一只角。 那是一只活生生的独角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麒麟的解释:“麒麟,雌麒麟也”。 这说明,东汉时期,人们认为“西游得麒麟”的潜台词是叔孙在狩猎时误杀的麒麟。 它看起来像一只又大又善良的母鹿。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向强调“礼治”、主张“以德治国”、重视“人治”的孔子感到悲哀。
对此,东晋道士葛洪认为,麒麟绝非简单的动物,而是神兽:“麟,圣兽,寿命两千岁。” 他的解释开启了麒麟从“万能兽”转变为“圣兽”的升级过程。 在此基础上,“背毛五彩,腹毛黄,不行草,不食生物,圣人出,君行则见云”。形似蝎子、长有一只角、穿肉、装备兵器而不造成伤害,因此“仁”等观点在后来的史书中逐渐流行起来。然而,这些观点已经脱离了《猎林》原本的叙事发展。西方”,留下虚幻的幻影弥漫在麒麟之中。
或许就像古人对龙的认识一样,“西游捉麒麟”之后,人们不再关注麒麟是什么,而是更加关注麒麟何时出现在世间,以及它意味着什么。
《春秋》记载了孔子继《观麒麟》之后的最后著述,而《春秋三传》则延续了孔子最后的结局。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孔子晚年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麒麟出现在人间不久,孔子的爱徒子路、颜渊和他的爱子孔历相继去世。 悲痛中,他对一生奋斗的“克己复礼”之路失去了最后的信心。 孙叔对此深感遗憾。 他知道自己纵容车夫打死麒麟影响很大,于是将麒麟运回根泽埋葬,并修建了一座“杀林墓”。 然而叔孙的补救措施并没有让孔子重拾信心。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
由此,世人更加相信孔子与麒麟之间的联系。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云:“圣人若立,绝迹在霍林”。 后来的儒家弟子“神化”孔子,声称孔子是自然的传人。 虽然他没有占据皇帝的位置,但是却有着皇帝的德行。 这与他出生和入学时的麒麟吉祥相有关。 因此,麒麟是一种“有王则来,无王则不来”的灵兽。
▲明代孔子圣物——麒麟玉书画册页,现藏于孔子博物馆。来源:网络
在儒家文化的塑造下,麒麟与孔子相互借鉴。 由此,麒麟被赋予了更多的优秀品质——性情温和、仁义、行为端正、仪容仪表等等,这些都是对儒家量身定制的麒麟形象的补充。 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的到来,麒麟作为儒家文化中的象征兽,也受到了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青睐。
据《史记》记载,自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家思想之后,麒麟就仿佛感受到了召唤,再次降临人间。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冬,汉武帝巡视永地并进行狩猎。 汉武帝一行一入山,四周电闪雷鸣。 不久之后,山中突然出现了一只白色的鹿一样的动物。 随行人员大吃一惊。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只罕见的狍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只白鹿。 不过,这些意见并不如东方朔的结论那么准确。 他告诉汉武帝,这就是白麒麟,孔子的化身。 独角兽的出现象征着世界和平。 汉武帝能亲眼看到麒麟,说明汉朝政治清明,国运太平。 汉武帝信以为真,遂改年号“元朔”为“元寿”,并作《白林歌》以记之。
从永地回来几个月后,南越王和匈奴王都率兵投降。 当时的人们说,这是上天对汉武帝用兵边境的肯定。 这件事让汉武帝极为兴奋。 为了进一步发挥麒麟出现在世上的舆论效应,他命人在未央宫修建麒麟阁,收集历代史料和皇家秘史。 直至汉宣帝时期匈奴回归,皇室在麒麟阁绘制英雄肖像,其中蕴藏着汉朝的人才。 从此,“麒麟”就成了歌颂英雄、歌颂才华的意思。
据《宋经》记载,自汉武帝会见白琳以来,两汉之间频频发生琳出现的事件。 从汉武帝元寿夺取麒麟起,到汉献帝末年,“麒麟十遍郡国”,三百年间,麒麟遍巡天下。汉代几乎每隔两三年一次。 可见,当时盛行以麒麟为祥瑞之说。
虽然汉武帝“遇林”事件迷信性很强,但麒麟能得到儒家和汉武帝的双重推荐,应该是一件幸事。 从此,借助汉武帝的威望,麒麟被视为龙凤,成为皇帝的瑞兽之一,并开始在政治象征体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文化。
皇汉时期,盛行厚葬。 既然麒麟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可以太平,那么如果将麒麟移入皇帝陵墓,是否就预示着一个高度确定性的棺材结论呢?
《西京杂记》记载,早在秦代,秦始皇就在骊山陵墓上使用了麒麟石雕。 为了展示秦始皇永恒的功绩,当时的工匠在陵墓前放置了两只石麒麟。 “头高一尺三尺,东侧那一只,左前足折起,折痕赤红如血。”
从东汉时期开始,为皇帝修建皇陵的工匠们就开始设计新的麒麟形象。 他们发现,在印度佛教中,狮子不仅看上去威严、威严,佛教徒还用狮子的形象来比喻佛陀的无畏和伟大。 佛经《大智慧》中说,四足兽中,狮子孤独无畏,能征服一切; 佛陀也是如此,在九十六外道中,无所畏惧,所以被称为“人间狮子”。 在印度,狮子被用来比喻神圣的佛陀。 在东方,也有遇林而生、遇林而亡的孔子。 两人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难以形容的联系。 于是,在工匠手中,一种似虎似狮的新麒麟形象逐渐取代了似鹿的麒麟,成为汉唐时期麒麟神兽的固有形态。
▲1930年代,宋文帝在长宁陵建造了石麒麟。 资料来源:《建康兰陵六朝墓葬图鉴》
南北朝时期,麒麟在地下继续发挥着“镇邪镇妖”、“守护亡灵”的作用。 受魏晋以来实行“中正九品制”的影响,不仅王朝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儒家也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因此,工匠们在重塑麒麟形象时,不会遵守规定。 使用麒麟的贵族发明了各种神兽,例如用来辟邪。
辟邪,源自古印度梵文音译,其实就是大狮子。 与麒麟相比,它没有角或胡须来辟邪。 它只是张大嘴巴,露出宽大的舌头,给人一种比较威严的感觉。
贵族们用麒麟“碰瓷”来辟邪,而帝王们则深知麒麟“谁有圣王,谁出”的政治意义,也需要更多的神兽来强化和美化自己的统治。 。 在麒麟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名为“天禄”的巨型神兽。
所谓天禄,就是上天赐予的祝福。 鹿与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天鹿最早的出现就是以鹿的体形为基础的。 古人认为鹿是瑞兽,古书上还记载:“一千年变成灰鹿,再过五百年变成白鹿,再过五百年变成黑鹿”。 只要达到了黑鹿的境界,这种普通的动物也会成仙。 。 因此,用天禄代替麒麟,也能满足帝王百年后成仙的心理诉求。
至此,进化为狮虎形态的新麒麟和创造出来的新神兽天禄,成为了南朝皇陵前的必备石兽。 他们在岁月的风烟里默默等待了数千年。
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普遍都有麒麟情结,宋仁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采取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广州、杭州、温州、明州等地设立航运机构。 这不仅保证了宋朝的日常收入,也进一步扩大了宋朝在蛮族中的影响力。 力量。 这确实是创造繁荣世界的好办法。 正当宋朝贸易收入日益增加之际,嘉佑三年(1058年),交趾国遣使进贡“麒麟”,引起朝野广泛关注。
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 早在汉武帝时期,便在此置交趾、九真、日南三县。 虽然汉朝后来失去了对交趾地区的控制,但在汉章帝时代,“真林九尊”仍然出现在上林园中。
据《续子志通鉴》记载,此次进贡交趾的“麒麟”外形酷似水牛,全身覆盖肉甲,鼻端有角。 生吃反刍果、瓜类时,必须先用棍子敲去角,然后再吃。 交趾麒麟傻乎乎可爱的形象与聪明睿智的中原麒麟完全不同。 不过,麒麟的出现在民间仍有“送子”的寓意。 对于至今还没有儿子的宋仁宗来说,交趾麒麟的到来无论是否意味着盛世的到来,这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越南捐赠的独角兽应该是巨型犀牛。图源:图片网
正当朝臣们准备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仁宗即位时,谏言司马光公开反对这种奉承。 司马光曰:“交趾进贡异兽,谓之林,真伪不明。若为真,则不自明,则不吉利;若为假,则使人不祥。”远方的笑声,我愿意慷慨地回报。” 他的意思很明确。 显然,如果宋朝随便认定交趾麒麟为上天吉祥的征兆,就相当于颠覆了以往君臣所认知的似鹿、似虎、似狮的麒麟形象。 如果这所谓的麒麟是假的,我们如果急于庆祝,可能会让宋朝陷入被夷人嘲笑的困境。
司马光这句话,摆明了是想劝阻宋仁宗。 但宋仁宗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自从宋初交趾地区独立以来,两国的外交关系就一直非常微妙。
交趾作为新兴邻国,正处于黎朝统治初期,需要在相对动荡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尽快建立合法的统治权威。 因此,自宋太宗即位以来,交趾李朝就不断入侵岭南地区,企图扩张疆土。 同一时期,宋朝领土不断受到辽、西夏等外国势力的侵犯。 为了应对边境危机,宋朝除了开放边境贸易外,还保持着厚赏邻国的政策。 只要与宋朝相邻的政权不再肆意挑起战争,成为宋朝的大臣或者互相以兄弟叔侄相待,就可以享受宋朝的外交奖励。
在这种情况下,交趾为了从宋朝手中夺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常年派出使者向宋朝进贡,有时甚至一年两次以上,想方设法赚钱,然后在国内扩充军备。为了从邻近的岭南和云贵地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占领更大的统治区域。 面对交趾如此匪患,司马光才请求朝廷将交趾麒麟拒之门外,让李朝的仙林活动无法进行。
▲司马光肖像。来源:网络
在司马光的提示下,时任干州(今江西赣州)知县杜贽也报告说:“广州有游人说:‘这是山犀。’” 据《福瑞图》载,林、任亦兽,身为牛,有尾,有角,角末端有肉,今交趾所供之,不似其身。是麟,却有铠甲,须知非麟,却认不出其名,请交趾传旨归来,云德所带的异兽,却非麟。谓之麒麟,使之不为特殊风俗所迷惑,亦不失朝廷高瞻远瞩之意。” 可见杜贽与司马光的处理意见相似,即拒绝“献麒麟”,只称其为“麒麟”。 这东西就是“外来猛兽”。
宋仁宗最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就这样,宋朝保持了理性,没有与交趾爆发,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风范。
但宋仁宗对“仙林”活动的谨慎态度在明朝开国皇帝朱棣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作为“永乐盛世”的缔造者,朱棣五次征伐漠北,收复安南。 他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能力并不逊色于秦汉皇帝。 然而,在一个非常注重宗法继承的帝制时代,他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走了皇位。 这成为他统治合法性的污点,也让他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 因此,当他成为世界的共同拥有者时,他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为此,早在他即位之初,他就派遣郑和下西洋,利用找到建文帝的机会,扩大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让周边政权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开创盛世。
而郑和在下西洋时确实发现了“麒麟”。
在前往西大洋的航程中,有一个小国,名叫“亚当”,也就是今天的亚丁湾地区。 自13世纪以来,阿达姆一直是阿拉伯和东非的贸易中心。 亚当人习惯将东非出产的长颈鹿称为“吉里”,并向印度洋和东南亚各国致敬。
由于吉里的发音与“麒麟”极为相似,永乐十二年(1414年)邦格拉进贡的“麒麟”实际上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只是这个误会很符合朱棣的心理预期。
▲明朝开国皇帝朱棣肖像。来源:图片网
随后,朱棣虽然以“天下太平,纵无独角兽,治而无害”为由,谢绝了大臣们的祝贺和奉承,但在接见邦格拉使后,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了奖赏。在场的外国人。 范大臣向他们转达了对邦格拉的重视。二年(1415年),他命小太监侯显前往邦格拉等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国家,向当地君主表示慰问。 。
在朱棣的刻意推动下,一股以皇宫为核心的“麒麟热”迅速蔓延。 这是继邦格拉贡麒麟之后,第一只从东非直接抵达中国的“麒麟”。 永乐十三年(1415年),马林(今非洲肯尼亚马林迪)遣使来华进贡。
与之前的邦格拉相比,这次马琳给麒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力。 据史料记载,马林的麒麟即将来临。 礼部尚书陆贞请贺。 朱棣道:“我要去向儒臣拜读《五经四书全集》,请呈上,我保证,此书必有益于治国。林芝有无得失?” , 它已经完成。” 不久,马琳与吐蕃使臣献上林、天马、神鹿等物,朱棣“接于宫门,百官皆来贺”。
这一次,说一套做一套的朱棣依然表现得很搞笑。 他一方面口口声声说“林存在与否,有什么得失”,另一方面却直奔奉天门去迎接。 可见,“吉祥政治”对于当时的明成祖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正是在当局的自觉引导下,长颈鹿成为明代麒麟的实体化身。 不仅在官方书画中经常可以看到“瑞应麒麟”的身影,甚至在一些王公贵族的墓葬中,也能找到绣有长颈鹿模样的麒麟贴片。
不过,长颈鹿毕竟是肉身,用它来迎合皇帝,成为神兽麒麟也只是昙花一现。 随着明成祖、明宣宗、郑和等开国君王、航海家的去世,明朝的海外扩张最终因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停止。 而那些留在中国的长颈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逐渐变老。 正如朱允明在《野趣记》中记载的那样,旧的“麒麟”(长颈鹿)“头似羊,颇丑陋,绝非所谓鹿身牛尾”。
长相“丑陋”的老长颈鹿彻底终结了皇帝和大臣们对于麒麟外貌的幻想。 从此,上古神兽麒麟只被允许永远存在于图像中。 只有这样,独角兽才能永垂不朽,发挥其作为和平与繁荣象征的神奇力量。
当帝制时代结束时,多年孤立的清朝遭到列强的侵略。 这个时候,在迷信人们的心中,麒麟只有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掌控八方。 于是,原本具有一些动物特征的麒麟彻底变成了腾云驾雾的龙形神兽。 时至今日,龙形麒麟已经成为远古麒麟的最终模样。
虽然神兽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从古至今,人们对麒麟的想象无非是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参考: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1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97年
【宋】李涛:《资治通鉴长本续》,中华书局,2004年
【清代】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徐华当:《中国麒麟形》,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王大有:《龙凤文化的源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
徐秀娟:《麒麟文化变迁与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关系》,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马来平:《儒家文化视域下的麒麟文化探究》,《孔子研究》2021年第5期
邹振寰:《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麒麟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卢福伦:《麒麟及其文化》,《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作者丨唐梁金吾
编辑丨艾公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