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交换:婚姻既不是坟墓,也不是天堂——柯云禄

2024-04-17 -

柯云录解释道:赵力是一位年轻人,他介绍自己是西北师范大学互联网系和非道教文化网站的编辑。 她在2007年元旦写了一封问候信,谈到了大学生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各种困惑,并希望对我进行专访。

赵力以前读过我的很多书,也看过关于我的各种评论。 她是这样说的:不管表扬还是批评,评论多了就证明你受到了很多关注。

我总是很容易被理解我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所感动。 于是我同意接受采访,但因为写作的原因,不可能一直在线。 所以她提前发了大纲,等我花时间写完后,她把它发布到网上。

赵莉的采访提纲内容广泛,很多问题也是朋友们关心的。 我会尽可能简短地回答他们。 现在我把这个问答发布在我的博客上,也算是对更多朋友的回复。

问:您从事写作已有20多年了。 你认为你最满意哪部小说?

柯:我一直从事写作,已经出版了近20部小说。 我比较满意的小说是以文革为背景的五部作品。 分别是《芙蓉国》、《迷惑》、《牺牲》、《黑山》。 《包钢剑》、《那个夏天你做了什么?》 》。

问:随着《新星》的走红,你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 但其后来的姊妹小说《夜与日》《衰与盛》却没有《新星》那么轰动。 这两本小说我看了,觉得不比《新星》差。 你觉得这怎么样? 的?

柯:评价一个作品有很多层次。 《新星》已经以电视剧的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少读者至今仍在谈论这部作品。 《夜与日》《衰与盛》描写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在文学上也做出了更深入的尝试。 读者对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 轰动与否只是对作品的评价。 很多好的作品不一定轰动,很多轰动的作品也不一定很有价值。

我对文学的最高追求是轰动当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问:社会上普遍称您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 您如何看待人生中的荣辱、成功与失败?

柯: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很少有争议。 他们要么总是被鼓掌,要么总是被杀。 有争议并不是坏事,只要你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虽然我经历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故意的,正如我在《那年夏天你做了什么?》中所写的那样。 《后记》说:“就写作而言,生活中的一切曲折和困难都是滋养,它可以使人以更安静的目光看待躁动的生活。”

我只能说,作为一名作家,我所经历的一切都会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我的作品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问:一般来说,知识如果依赖于权力,必然会变成欺骗。 尤其是你写了胡万霖的《发现黄帝内经》之后,引来了很多非议和骂名。 对此你有反思过吗? 对于业内人士对你回归文学的评价,你怎么看?

柯:关于胡万林和《黄帝内经的发现》,我已经做了一些解释。 有兴趣的可以登录我的博客阅读相关文章。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必须知道,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不公正的事情,当今社会也不例外。 一些不公正现象也时有发生。 有些人已被无罪释放,有些人至今已得到平反。 具体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当然,这对于相关各方来说都是不舒服的。 正如你所说,《黄帝内经的发现》引起了很多非议和骂名。 但我对此并不后悔,我仍然认为它是柯云录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再次强调,及时寄予希望。 时间是真理最好的帮手。

坟墓婚姻是什么意思_什么叫坟墓式的婚姻_婚姻不是坟墓

至于业内人士说我回归文学,这可能是因为我这几年出版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小说。 我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过,热情更加强烈。 或许有一天人们会说,柯云录又转向东方文化了。

我对这些说法持保留态度。 一个作家如何评价取决于他最终的作品,其他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

相关问答:柯云录冷静回应胡万林事件

Q:当你受到最多的批评时,你会感到沮丧吗? 您有没有想过放弃并继续追求文学之路?

柯:当我被批评最多的时候,我正在安心地写前面提到的《芙蓉国》。 那本书70万字,是对文革的全景式描述。 也可以说是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小说。 当时,媒体对柯云禄的社会谴责充满,称他“耗尽才华”、“捉弄神鬼”。 应该说,写作,尤其是小说的写作,是比较劳动密集型的。 如果我没有开阔的胸怀和平和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写出这么大规模的作品。 我的五部文革小说都是那些年完成的。

我认为这个手势充分说明了我的心态。 我当然不会灰心,更不会放弃。

问:在您的创作生涯中,您涉足过很多方面,可见您的知识面很广。 这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柯:我从小就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科学、哲学和艺术。 我仍然对新事物保持敏感和好奇。 我的写作从大量的阅读和研究中受益匪浅。 很多生活和知识自然会融入到作品中,让作品变得更厚重。 同时,你在选择写作领域和主题方面也有更大的自由。

问:您目前关注的话题是婚姻和爱情。 有人说你现在是婚姻爱情专家了。 你想在你的创作中更接近性文学吗?

柯:这也是最近记者问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爱情、生与死是文学永恒的话题。 作为一个作家,我的小说从来不缺少对爱情的描写。 但爱情、婚姻、爱情只是我看待社会、人生的一个角度。

以前我和读者的交流基本上都是靠书信。 渠道非常狭窄,大量信息无法传达。 去年,我在新浪上开设了博客。 我的初衷是想把它作为一个和朋友交流的小平台。 没想到,我开通博客后,收到了大量的来信,其中大部分是婚姻、爱情中遇到的问题的咨询。 我无法一一详细解答,所以只能将一些典型案例处理后发布到我的博客上,让更多有类似问题的人得到启发和帮助。

爱情和婚姻都涉及性,但它们与性不同。 目前,爱情婚姻现象是我的研究课题之一。 我觉得在研究一个课题时,我无法触及其表面。 既然我一不小心就掉进了这片海——所谓的爱情婚姻问题海,我就不能就这样沾沾自喜地走开。 我打算深入这个领域一段时间,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探索和揭示当代婚姻爱情中隐性和显性的规律,梳理出一些规律。 我希望通过这些具体案例的梳理,对当代婚姻爱情问题有所发现。

问:《我们今天为什么结婚》是您的最新小说。 您想通过这本小说告诉读者什么?

柯:严格来说,《我们今天为什么结婚》不能算是小说。 只能算是一部纪实作品。 真实记录了我和朋友们对于婚恋问题的沟通和探索。 当然,在使用那些真实案例的时候我会做一些文字处理,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伤害。

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朋友们的是,婚姻爱情问题绝不是闲话,也不是报纸追逐的娱乐话题。 这是当代人无法回避的最大问题之一。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许多人在生活、事业和人际关系中都有着奢侈的希望和梦想。 这不仅体现在对事业和金钱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爱情和婚姻的想象上。 通常主观要求很高,而现实中所能得到的往往与主观要求相差很大。 这种落差让人充满焦虑。 人们会为致富而焦虑,也会为爱情、婚姻而焦虑。

我想告诉读者的是,幸福的婚姻不仅靠机遇,更靠智慧。

Q:您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的婚恋现象? 现在的大学生,校园里都是情侣,但毕业后,生活就分裂了,能结婚的少之又少。 这种现象与下乡知青的婚恋现象有相似之处。 您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过去的知青不太一样。 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婚恋选择也更加自由。 这是本质的区别。

对于很多校园恋人来说,毕业后分手,这很正常。 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但很多时候爱情并不能带来幸福的婚姻。 当一对热恋中的年轻情侣步入婚姻殿堂时,他们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 比如两地分居,比如职业选择,比如双方收入,比如家庭背景不同等等,这些问题在不面对婚姻的时候可能会被忽视,但对于成熟的婚姻来说却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校园情侣分手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

问:有人说,婚姻失去了激情,就容易出现感情外遇。

柯:我在《我们为什么今天结婚》一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分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

导致情感不忠的因素有很多,失去激情只是其中之一。

问:也有人说婚姻是坟墓,但如果你踏进了别人的坟墓,你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你怎么认为?

柯:有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是指激情,但当然只是在某种意义上。

但婚姻绝不是一座坟墓。 婚姻仍然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最好的存在形式之一。 它对于血缘的延续、社会的稳定、情感的寄托有着巨大的作用。 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成年后都需要婚姻。

但进入别人的婚姻无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往往会导致双方都无法承受的后果。 我在信中经常劝告成为“第三者”的年轻人要更加谨慎,不要被情绪所迷惑,要理性对待。

问:有人主张第四种情感,即婚姻与情人之间的情感。 你认为这种情感在现实中能够存在吗?

柯:我曾经说过一句话:“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 这句话是绝对的。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与异性保持着非常温馨美好的友谊。 但这种友谊不是婚姻和恋人之间的,否则很难掌控。

我认为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特殊的部分。 理性也是一个人面对非婚姻感情时应有的态度。

问:有一种观点认为,男女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因为异性之间的友谊程度很难把握。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柯: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回答过。

问: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小说有很多。 爱情是小说创作永恒的主题,但小说的命运却并不那么美好。 许多人认为今天的小说是消费品。 它们第一年卖得很好,第二年打折出售,第三年作为废品收购。 他们没有活力。 你怎么认为?

柯:畅销书并不能说明作品的全部价值,甚至不能说明作品的本质价值。

但畅销书也能经久不衰,比如《红楼梦》。 只是大多数畅销书不具备这种品质。 在物化时代,消费和娱乐阅读是大众的需要,但同时也需要纯粹的文学写作和作品。

问:您认为现在的小说创作应该走向何方? 才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才有更强的生命力?

柯: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互重叠的时期。

这种重叠不仅是社会形态的重叠,更是哲学​​、美学乃至整个文化思潮的重叠。 当然,这也是文学形式的重叠。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上述三种文学形式都有纯粹的表现形式。

完全现实主义、完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呈现出琳琅满目的作品,但其中任何一种主义的绝对表达都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 已经过时的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正在被人们抛弃; 被简化为抽象形式的前卫作品也纷纷消亡。 于是,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悄然向前卫靠拢,也看到了前卫文学在不做任何声明的情况下谦虚地回归传统叙事。

这一切的变化,既有市场文化的压力,也有文学界的纯粹判断。 不知道这样的判断是否彻底洗刷了商业污染。 我们总体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文学的基本要求。 无论时代的社会文化形态多么繁荣,文学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产品,必须满足(同时创造)特殊的社会精神需求。

文学仍然是当今人类灵魂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

★长篇纪实作品★

“我们为什么今天结婚”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播报☆☆全文播报

在卓越网购买

当当网购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