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遗址保护的理想与现实
连日来的强降雨导致北川老县城地震现场被淹。
每年7月12日,45岁的张益强都会来到北川老县城地震现场,给妻子献上一束白菊花。 “今天是她生日,她以前很喜欢种花。” 他说,地震发生前一秒,他还在家里说话,却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墙压死。 他一直后悔没能救出妻子。
但这一次,张益强只能悄悄地将菊花放在进入旧县城的路口。 7月8日起,四川持续强降雨。 北川老县城地震灾区也遭受洪水侵袭。 最糟糕的时候,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摧毁了。 被淹了。
张益强把菊花放在老县城的方向,默默地抽了一会儿烟。
此时,网络上关于地震遗址保存与废弃的争论愈演愈烈。 有地质研究人员质疑北川地震遗址的保护价值,认为“遗址被淹,至少浪费了数亿元”、“与其花巨资维护,不如让它消亡” ”。
“这不是要不要保护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的问题。” 这是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与北川古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对废存争论的回答。 在他们看来,地震遗址被赋予了“铭记灾难、传递哀思、凝聚精神”的重要使命,需要永久保存。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大雨期间堰塞湖洪水问题迟迟没有解决,遗址因反复侵蚀而逐渐消失。
一群人守着“坟墓”
老县城遗址是北川人寄托情感的地方。 在他们眼里,这里就是一个“公共墓地”。每年,约有20万人从北川或绵阳赶来祭奠亲人。
7月8日下午,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遭遇暴雨。 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故县保护工作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群众工作部主任白强和同事们一直在抢险救灾中。 “雨水突然把老县城的导流堤填满了,我们就用尽全力用沙袋挡水。人们都说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雨了。”
这是任家坪50年来最大的一次降雨。 数百米外,北川旧县城的废墟,也正在被汹涌的洪水一寸一寸地淹没。 数据显示,9日上午,唐家山堰塞湖和北川老县城降雨量高达285毫米,导致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上涨8米,洪水淹没了场地面积大。 “老县城大部分都被水淹没了。”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说。
7月12日,南方日报记者在北川老县城门口看到,由于北川老县城遗址位于荆家山、王家岩(当地俗称“包饺子”)包围的低洼地带, ,其中积聚了大量洪水。 虽然当天雨势已小,但大量工厂和住宅仍被淹,老县城、北川宾馆、钟楼等地标建筑仍下落不明。
这样的场景让65岁的北川男子王世安心痛不已。 “我在这个县城生活了46年,可以说是和这个县城一起长大的,我的很多亲人都埋在这里,如果没有了家,以后去哪里找他们呢?” 汶川地震中,王世安的20多名家人不幸有亲人去世。 因为忘不了老县城,又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所以他选择回到老县城,保护遗址。
在王十安眼里,守护遗迹几乎是神圣的。 去年3月,在家退休的王世安来到老县城祭奠亲人。 “保护遗址就是保护人类”的横幅让他感慨万千。 “地震造成的破坏太大了,人类虽然很难预警,但至少可以从废墟中学习预防知识,尽量避免下一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 于是他报名参加夜间守卫废墟的工作。 “我们是一群守墓人。”
坟墓是当地人对旧县城遗址的俗称。 尽管老县城遗址至今已接待了360万人次免费参观纪念,但每次来到老县城,张义强总有一种去扫墓的感觉,“看着和我的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孩子的妈妈。”
接待来访公众的工作人员也忌讳称游客为“游客”。 “老百姓根本无法接受‘游客’这个词,这是他们的祖坟。”
王世安说,每年清明节、“五·十二”、“鬼节”、春节或者遇难者生日,都会有大批当地人来到老县城祭奠亲人,但他也发现,每年前来祭奠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也许伤口正在慢慢愈合,我正在适应新的生活。”
《指挥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40万人前来祭拜,其中北川或绵阳本地人约20万人。
开始“守墓”后,王世安每天晚上都在老县城里通宵巡逻,在漆黑寂静的县城里一遍又一遍地走着。 “突然风中一声巨响,同事们都吓死了,但我却很平静。我告诉他们,都是我的亲戚朋友,没什么好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的频繁发生,王世安对遗址区原貌的变化尤为敏感。 “草长得很厉害,建筑物越来越脆弱,常常需要用竹子来支撑。信用社大楼里以前有一座钟楼,地震时,指针停留在14点28分,但钟架慢慢开始生锈,我们需要保护废墟。” 老者的话语中充满了遗憾。
据“指挥部”副司令员刘强介绍,王世安与老县城的爱情尤为感人。 这也是很多北川人所具备的品质。 “老县城是北川人寄托情感的地方,是一个公共墓地。如果有家人在地震中丧生,他会要求废除这个地方吗?”
废墟之战
在老北川县恶劣的地形条件下,大力保护地震遗迹是否可行?遗产保护陷入资金纠纷并非第一次。
四川暴雨期间,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上笼罩着舆论风暴。 网络上有不少声音质疑北川地震遗址保护的数亿投资是否被浪费了。 是继续花钱保存还是让它自然消亡? 双方意见不同,展开口水战。
事实上,地震遗址保护已经不止一次陷入资金问题的争议。 2009年相关部门提交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及总体设计》中,预计遗址博物馆工程投资约23.45亿元。 这个庞大的数字一经披露,就引发了争议。
随后该计划进行了调整。 “指挥部”宣传部部长景富国解释说,2010年四川省有关部门批准的“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工程,预计总投资6.7亿元,但仅经实际财务评估,拨付4.7亿元。 元。 这些投资建设项目包括地震纪念馆、地震遗产保护区、衢山镇灾后重建集镇任家坪等。 “网上那种‘浪费了数亿美元’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景富国坦言,旧县城遗址被淹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每年都会被淹一次。 一是由于老北川县地处两山一沟壑之间的山谷,地势较低; 其次,汶川地震后,老县城周边山丘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堵塞; 第三,地震导致唐家山堰塞湖到达老北川。 县城涧江沿岸山体松动,淤泥、岩石导致废墟区河床比震前高出10至15米。
他说,由于投入了6000万元以上的保护资金,修筑了沙坝、导流堤,老县城经受住了50年来最大暴雨洪水的考验,没有发生任何地震损坏和损坏。建筑物倒塌。 未发生严重泥石流事故。 “可以说,北川旧县城遗址目前安然无恙!”
景富国提供的《北川旧县地震遗址项目投资清单》显示,为了防止旧县遭受泥石流侵袭,“指挥部”在旧县周围修建了沙坝、导流堤,同时加固了废墟建筑。 此外,为了方便参观纪念馆,新建了祭拜平台、广场等公共设施。
其中,安全网耗资150.89万元,震损房屋加固及重要事故地点保护耗资1900万元,黑色护栏、木栏杆耗资400万元,道路及人行栈道耗资1400万元北川旧县防洪堤工程两标段沙坝造价2200万元。 “实际用于北川老县城保护的资金是6050.89万元,根本不超过1亿元。”
然而,一些地质研究人员质疑保护行动的价值。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季少成发表的署名文章称,“在恶劣的地形、地形、地质条件下,以北川老县城的条件,如果不修建大规模的地上和地下排水系统,地震遗址就不可能保存下来。 是否有必要花费巨资修建大规模的地下排水系统? 与其花巨资建造和维护它,不如让它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消亡。”
对于这一说法,刘强表示,震区人民在情感上很难接受。 “汶川地震中,北川老县城有1.5万多人遇难,只有7000多人逃生。老县城是遇难者家属的祖坟,他们的家人在那里没有任何事可做。”现在你说要让遗迹自然消亡,谁愿意同意?”
同时,景富国认为,北川地震遗址蕴藏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对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地震科学研究、人类防灾减灾、提高人民防灾减灾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预防和减少知识”。
在有关部门的设计中,旧县城遗址被赋予了“缅怀灾难、抒发哀思、凝聚精神”的重要使命。 刘强认为,为了保存地震灾难记忆,纪念在地震中丧生的同胞,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保护羌族文化,需要投资6060.89万元对地震遗址进行保护北川旧县城。 “不能因为50年来最强的暴雨淹没了一些废墟,就否认了保护的重要作用。”
遗产保护之路
对于“指挥部”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保护,而是如何保护得更好”。 首当其冲的是解决洪涝灾害
7月11日,地震中引发万千情绪的“瓶子男孩”北川中学学生李阳的同学来到“5·12”汶川地震纪念馆,这里是北川中学旧址旁的纪念馆。北川县城。 废墟。 五年来,伤疤仍未痊愈,她在观看展览时悲痛欲绝。 在老北川,每天都有这样悲伤的一幕。
取名为“裂缝”的“5.12”汶川地震纪念馆,自今年5月9日起向公众开放。 还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雨,但没有受到洪水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纪念馆已接待公众近30万人次,即使在大雨期间,日接待量仍超过3000人次。
按照指挥部的设想,将利用地震纪念馆、北川旧县城遗址、唐家山堰塞湖等地震遗产,发挥其教育、科普、宣传作用。 因此,现在“不是是否保护遗址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遗址的问题”。
解决洪水问题是首要任务。 景富国表示,洪水退去后,需要及时对老县城进行人工疏浚,一些受损的公共设施需要修复。 但要彻底解决洪水问题,还需要对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包括加固旧县城河道两岸泥沙,疏浚河床,炸毁旧县城旁边的龙尾山,使连接堰塞湖的绵江绕过老县城。”县城,让洪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刘强透露,堰塞湖下游综合防洪规划已进入报批和立项阶段,预计今年汛后实施。 按照计划,近期将疏浚旧县段河道,老县防洪堤加固、应急救援通道护岸等二期工程也将启动。进行。
事实上,除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遭受洪涝灾害外,其他地震遗址也频频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都江堰虹口神溪沟地震纪念馆两次遭受山洪灾害。 季少成认为,大地震发生后,地形地貌远不平衡。 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人与自然会进行艰苦的斗争,浪费金钱和人力,但最终都会失败。
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国家“5.12”地震遗产保护与建设专家组组长彭金川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次洪水过后,维护老县城需要多少钱?经专家评估后得知。 “清淤加固需要一定的资金,但如果太大了,就没有必要了。”
“保护地震遗迹比较科学的做法是,以自然保护为主,进行必要的加固和二次防灾,这样投入较小。下一步,北川将对堰塞湖下游绵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下游人民免受洪水威胁,但客观上有助于解决老县城的洪水问题。”
“像北川这样大规模的地震遗址保护是没有先例的,日本、台湾等地震多发区都没有大片土地进行遗址保护。北川地震遗址实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体积和规模。”遗址原址保护除了情感和宣传价值外,目的更多是在科普方面,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已经存在5年多了。专家们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遗迹数据,所以即使被毁掉,对科学研究的损失也不会很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